以案说险:警惕陌生来电 保护信息和财产安全
以案说险:警惕陌生来电 保护信息和财产安全
一、【案例简介】
李阿姨是一名退休工人,几年前她买了份理财产品,收益一直不太高,某天她收到一名自称为理财公司工作人员小袁的电话,劝其换一份理财产品,收益会更高。
本来将信将疑的李阿姨在小袁多次上门介绍,并轻车熟路带李阿姨到公司参观后,慢慢对其建立了信任,最终李阿姨在小袁处购买了20万的理财产品。签合同时,小袁告知李阿姨该产品是代销的,签约主体不是本公司,这样收益才更高。听了小袁的解释,李阿姨没有多想就在合同上签了字。
一开始小袁还带着李阿姨免费到云南旅游,并支付了前几期的“理财收益”,但后来李阿姨发现小袁失联了,理财收益也不翼而飞。李阿姨在网上也查不到该理财产品的任何信息,这才意识到遇到了诈骗,马上报警。
二、【案例分析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规定:
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、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、支付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,和与客户业务关系存续期间,应当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,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,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,防范银行账户、支付账户等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。
第二十九条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律规定,规范个人信息处理,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。
《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详细梳理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,其中特别提醒凡是宣传“内幕消息、稳赚不赔、高额回报”的投资理财,都是诈骗!凡是以各种名义发送不明链接,让你输入银行卡号、手机验证码和各种密码的,都是诈骗!
该案例中,诈骗分子冒充理财公司工作人员,利用李阿姨岁数较大,缺乏专业知识,贪图便宜的心理,通过足以以假乱真的手段,伪造合同,欺骗老年人。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碰到陌生来电,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核实对方身份,切勿轻信对方,保护好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。
三、【消费风险提示】
一是谨慎理性购买理财产品。应对“高收益”提高警惕,防止上当受骗,应了解所购金融产品的相关责任、除外责任和可能损失等重要信息,根据自身需求及能力,谨慎理性选择。
二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。注重保护个人隐私,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、敏感金融信息,勿将银行卡、身份证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,以免被非法使用。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,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。
三是陌生来电,保持警惕。如果接到不明身份人员的电话,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核实对方的身份,切勿轻易交换联系方式添加好友。如果收到陌生人的电话或短信要求输入身份信息,转账汇款的,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,不要轻信,并可向公安机关举报。一旦发现自己遭遇了诈骗,应留存好转账汇款凭证及聊天信息,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电话。